近期,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古籍特藏部教師葛瑞華將古籍裝幀實踐嵌入文學院開設的古典文獻學課程,引導修習該課程的研究生們完成了古籍裝幀的實踐。
選修該課程的27名2020級碩士生兩次走進圖書館的古籍修復中心,完成總計4小時的古籍裝幀實踐課。為保證教學質量,葛瑞華提前一周開始配備工具和素材,包括鉛錘、針錐、鎮紙、直尺、絲線等等,并用古籍修復專用打印機給宣紙打上欄線、版心等,再將宣紙裁成適宜的尺寸,使之具備古籍書頁的基本樣式。
古籍裝幀實踐課圍繞一冊線裝書的完整裝幀流程展開。該流程大體可分為十個環節:折書頁、齊欄、書頁壓平、搓紙捻、算尺寸、訂紙捻、上書皮、打眼、縫線、貼書簽。這些步驟看似容易,操作起來難度卻非常大。葛瑞華一邊講解,一邊給大家演示,演示結束后又指導大家操作。很多同學在扣皮環節就多次返工,才完成工序。打眼要打成一條直線,距離不緊不松,也極考驗人的手眼協調能力??p線功夫更是讓不少同學感到“被虐”。盡管大屏幕上反復播放著如何給絲線打結、如何縫線,還是有同學發出“看不懂”“好難啊”的哀嘆。
圖說:葛瑞華手把手教授學生裝幀古古籍。圖片來自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官方微信公眾號
但是這一實踐課程讓同學們對古籍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孫同學說:“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一本古籍從無到有的生命歷程,折線、齊欄、縫線……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嚴格的標準和一絲不茍的細心。只有親身經歷過其中的不易,才能理解書的歷史,生發對‘有典有冊’的尊重以及‘書于竹帛’的敬畏。”
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是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古籍與特藏部下屬的古籍修復中心占地面積近200平方米,包含古籍修復室、修復技藝傳習室、數字化設備間和專用庫房。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在此設立了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北京師范大學傳習所。這是北京地區首家高校傳習所,并得到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持續支持。
古籍修復技藝2008年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里既是廣大師生了解和學習古籍修復技藝的站點,也是學校培養古籍修復人才的基地。專業的修復人員和先進的設備資源充分保證了“古籍修復與保護”“古籍版本與鑒定”“古籍裝幀實踐”等《古典文獻學》嵌入式課程的開設,今后也將持續開發相關實踐性課程。
同期,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古籍鑒定專業委員會聯合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在國家圖書館舉辦古籍裝幀與保護培訓班,這是該協會本年度首期面向社會大眾的培訓活動。來自北京、天津、河北等17個省、市、區,圖書館、檔案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單位的31名學員經過遴選,參加培訓。自2018年以來,協會依托專業委員會,聯合會員單位開展印譜文獻編目鑒定、民間古籍收藏與保護、古籍傳拓技藝、古籍書志、西文書籍裝幀與修復、古籍收藏鑒賞閱讀等多次培訓活動,累計培訓古籍保護從業人員和愛好者500余人次,有力促進了古籍保護相關領域好做法、好經驗的傳承傳播和應用推廣。
原文標題:水磨功夫修紙上千秋,古籍裝幀修復課程入大學課堂
原文出處:《新民晚報》,記者: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