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文獻是指清代后期至民國時期(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通過書寫或印刷的文獻,包括圖書、期刊、報紙、名人手稿、革命文件等。這一時期,恰是我國出版業從手工造紙向機械造紙、由傳統印刷向機械印刷過渡的時期。我國傳統手工造紙多以麻、植物韌皮纖維或竹子為原料,紙張為中性或偏堿性,保存期可達數百及至上千年,遂有“紙壽千年”之說;而近現代文獻則大多采用機械磨木漿紙和酸性化學漿紙,紙張酸性強,質量差,據估計,實際壽命不過百年左右。
我國近現代文獻收藏量巨大,主要以原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重慶圖書館等館藏為基礎而編纂的《民國時期總書目》統計,民國時期出版的圖書達12.4萬種,若加上其它眾多的省級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的館藏,估計圖書總量可達近20萬種。
期刊方面,據2000年北京大學出版出版的《中文期刊大詞典》統計,民國以前的期刊達2.5萬多種。國家圖書館所藏近現代總計約67萬多種,其中民國圖書45萬冊件(約8~10萬種),期刊紙1.3萬種,20萬冊件,報紙合訂本2萬余冊;南京圖書館所藏近現代文獻也達70萬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近現代文獻總藏量也達25萬冊,其中圖書約18萬冊,期刊約1.2萬種、6萬余冊,報紙合訂本約有4000冊,重慶圖書館目前共收藏民國時期圖書7.7萬冊、期刊2萬余冊。上海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等一些大的圖書館也都收藏有數量眾多的近現代文獻,再加上全國其它地、市、縣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的近現代文獻,其收藏總量是歷代之最。
近現代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段時間。它是自1840年起逐漸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并最終贏得民族解放的歷史。中國近現代時期,政治經濟雖然衰敗,思想文化卻大放異彩,社會轉型、學術興盛、方法創新三位一體,互為因果,形成了思想文化中西匯流、百家爭勝的興盛局面。伴隨著先進的印刷術,域外作品大量涌現,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這一階段具有很多重要的歷史資料,包括中國共產黨成立、建設與發展壯大等重要史料,有些甚至是孤本。中國歷史在數千年文明演進過程中,一脈相承,文化傳統得到完整的保存,沒有出現文化斷層。這在世界人類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如果按目前近現代文獻的老化速度任由其發展,近現代文獻很可能在50年至100年內消失殆盡。若干年后,中國的文化資源將會出現“近現代文獻斷層”。近現代文獻是一批極為重要的文獻,其思想文化價值不在善本古籍之下。因此必須轉變那種認為越是古代的越是珍貴的認識,而忽略了對近現代文獻本身的參考利用價值。
以上內容摘自南京博物院/張金萍《近現代文獻酸化危機與防治思考》,該文刊發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年12月第20卷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