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張中的酸不僅使紙張變色,而且還引起纖維素的水解,對紙張造成極大的損害。
有實驗證明,將耐折度為400次的紙樣,用不同濃度的酸處理后再進行老化,在相同的時間和溫度條件下,紙張耐折強度的損失隨著酸的濃度不同而表現不同,pH為6.2-9.7時,經過兩天的老化后,耐折強度仍為400次左右,耐折度保留了95%;而當pH減小到4.5-4.8時,耐折度迅速降低到200次以下,僅為初始值的15%-35%。因此,紙張中酸的存在才是紙張“自毀”的根本原因。
據美國國會圖書館調查得出結果,在館藏紙質文獻中,pH小于4.0的占26%,小于6.0的占91%,pH大于7的僅有3%;韓國圖書館酸化文獻比例高達80%;我國圖書館中保存的古籍文獻平均pH在4.8左右,情況不容樂觀。
2003年國家圖書館組成課題組對該館館藏紙質文獻的酸度進行檢測,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古籍、文獻、手稿、報紙、期刊等2403冊、1949種,結果如下圖所示??梢钥闯?,我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已經嚴重酸化,據統計,國家圖書館內75%的明前中文善本文獻、14%的明清中文善本文獻、8%的西文善本文獻、57%的民族語言文獻、71%的輿圖文獻、20%的新善本文獻、33%的敦煌文獻、60%的名人手稿文獻和50%的金石拓片應用去酸處理;80%的新善本文獻和29%的民族語言文獻必須盡快進行脫酸處理。
相比而言,地方及其他圖書館由于投入資金短缺、保存條件受限等許多因素,古籍酸化情況更為嚴峻。
另外,我國所保存古籍文獻的破損情況也同樣令人擔憂,據不完全統計,南京圖書館古籍館藏量超過140萬冊,其破損情況難以統計;貴州省圖書館紙有古籍25萬冊,有8萬冊破損古籍亟待修復;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館藏紙100萬冊,破損率達到20%以上;陜西省古籍館藏量也有近150萬冊,其中三成已經嚴重老化破損;四川圖書館古籍約有48萬冊,破損情況非常嚴重;河南省圖書館館藏的50萬冊古籍中,嚴重受損的有5萬多冊,許多古籍被風吹過后即會片片掉落,情況十分嚴峻。
紙質文獻經過脫酸后,pH可以提高到7.0~9.0,使原本酸性的紙張脫酸變為中性或堿性,極大程序上阻止或延緩了紙質文獻的酸性降解,并可以顯著降低紙張二次酸化的速度,增加其耐久性。
有研究表明,經過100℃、7天的加速老化,未脫酸紙樣的耐折度從100次降至20次,降低了80%,而脫酸紙樣在相同條件下耐折度僅降低20%,耐折度保留率同比提高了3倍。對文獻紙張進行脫酸可以顯著提高其耐久度與抗老化性能,文獻的保存壽命可以提高2~5倍以上。
內容摘自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李青蓮的碩士學位論文《紙質文獻的脫酸加固新技術及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