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傳播文化知識的重要工作。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一起,給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
紙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它生在中國,傳播與發展在世界。宣紙、土紙、藏紙,這些中國獨特的紙文化產品現在有的偏安一隅,有的日漸消亡,有的已經離我們遠去。看看今天依然風光的藏紙,思索傳統文化的人們應該可以得到一些啟迪。
藏紙是西藏,及至整個藏族聚居地區所產的紙的統稱。據歷史典籍記載藏紙的產生最早始于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曾以宗室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太宗合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證入藏。《漢藏史集》書中說:“公主進藏時帶有不計其數的珠寶、本尊釋迦牟尼像、占卜歷算之書六十種、醫藥、十八種工匠、各種谷物種子、眾多男女侍從等”。漢文典籍《舊唐書·吐蕃傳》明克記載道:“高宗嗣位,……因請蠶種及造酒、碾、硙、紙、墨之匠,并許焉“。多年來在漢藏工匠的共同努力下,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藏紙生產工藝。唐番通婚,增進了漢藏人民親密往來,對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
唐朝造紙傳入西藏時,正直吐蕃創造文字不久,松贊干布急于吸收外來文化,在漢族工匠們的幫助下,西藏開始造出第一批紙張,抄寫了從梵文翻譯的《寶篋經》和《馬頭金剛修行法》。
據藏史記載,日喀則夏魯寺收藏著西藏最古老的紙張抄寫的經書和西藏第一座印經院那塘寺印刷的第一部《甘珠爾》大藏經。但現今是否還保藏,有待實地考查。五世達賴時期造紙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布達拉宮現藏金、銀汁書寫的大藏經千卷,均用優質磨光紙寫成。是絕世的奇珍異寶。
內容摘自:孫麗芹、桑旦扎西(西藏大學圖書館)《藏紙文化初探》中“藏紙的產生”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