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內容中,分享了《對博物館圖書室紙質文物的認識》,下面接著分享紙張損壞的因素及防治的辦法。
一、溫度、濕度的影響與控制
溫度和濕度是直接作用于紙質文物的兩個最普遍的因素,而且是互相關聯的兩個因素。通常溫度越高,其中能含有的水蒸氣也就越多。而這些水蒸氣在溫度降低時便成為露水而滴落下來。隨著溫度的變化,濕度也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當溫度下降時,具有吸水性的物質便吸收水分而膨脹起來;而溫度上升時,物品又會開始干燥、收縮。溫度的增高,意味著紅外熱輻射能的增高,這種紅外熱輻射對于許多有機材料質地的物品都是極為有害的。
當濕度過大時,紙質文物特別易滋生病蟲害,霉菌和苔蘚生物也極易發展。
嚴格地說,溫度和濕度的控制需要一定的設備裝置——即自動恒溫、恒濕的空氣調節裝備。但我國目前的條件還難以達到這種水平,缺乏此種設備,多采用普通的自然調節法。當溫度太高時則放冰塊使之降溫,而溫度過低時用采暖系統加溫。當濕度太大時,加強自通風;濕度太小時,室內應放置浸水的鋸末或紙張,或者在室內暖氣片上放置盛水的鐵盤。有時需要采取降低溫度以提高相對溫度的辦法。這樣,在冬天能使室內保持在12-18℃,夏天不超過25℃;相對濕度能界于50-65℃之間,基本上就算符合了書庫的保存條件。但是,必須注意,每天溫度的變化(即白天和夜間的溫差變化)不應超過2-5℃,而濕度每天的變化不要超過3-5%。
為了穩定溫濕度,特別要注意建筑物本身的排水和防潮。下水道必須暢通無阻,當墻壁、天花板等發潮時,應及時查明原因,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這些原因。
書庫內的架、柜、箱等都不能緊貼墻壁擺放。要經常經查墻面,保持庫內的空氣流暢。
為了在室內經常保持一定的溫濕度,必須注意經常性的觀察、測量和記錄。測量溫濕度的儀器種類很多,一般測量溫度用普通溫度計就可以了。濕度計最老式的有頭發濕度計、干濕球濕度計。目前使用較廣泛的是濕度自動記錄儀。
每天應至少兩次,將所觀察到的溫度和濕度記錄下來,通常是早晨和工作結束之前記錄下讀數,要形成制度。記錄次數還可根據需要適當地增加。測量儀器要置放于各個角落和重要位置上。但是不可把儀器安置在戶外的墻壁上,也不要放在靠近暖氣的附近。每天的記錄可轉記到毫米方格紙上,標示出室內相應的溫度和濕度的變動曲線。如果溫度曲線表現的比較均衡,而濕度曲度卻忽高忽低地跳動時,就必須弄清不對稱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治這種變化。若能系統地將全年各個季節所記錄的溫、濕度變化都表現在曲線上,便可以摸索出一些季節變化的規律,并總結出在什么時候發生什么情況,應當注意些什么,并事先采取好預防措施。
二、有害氣體、灰塵的影響及防治
空氣中的氧遇到濕氣,特別是當大氣中含有微量臭氧的時候,會使許多物品發生氧化作用。如紙張上的顏料褪色或字跡模糊。
城市里,許多大氣污染物,如亞硫酸酐氣體(SO2)、三氧化硫(SO3)、氨氣(NH3)、氯氣(Cl2)、硫化氫(H2S)等對紙張均有損害作用。
亞硫酸酐氣體,當有水存在時,形成亞硫酸,而且能迅速氧化為硫酸,可以破壞有機質地的文物,引起色彩的變化和字跡的褪色,致使書籍紙張酥碎變質。
硫化氫氣體能與含鉛的顏料(鉛白)起作用而變黑,這就是許多畫像的肉色部位發黑的原因。
氯氣能使染料褪至無色,對織物、紙張等都有破壞作用。
空氣中還常混雜有極微細的硬質顆粒,如灰塵。這些硬質顆粒常和濕氣結合在一起,當降落并沉積在書籍上時,便形成一層難以去除的外皮覆層,很適宜于細菌、霉菌等微生物的寄生,對有機質地的文物危害很大。
由此看來,進入室內的空氣必須清潔、新鮮,因此須有過濾設備。換氣的孔道應能防止雨和雪的進入。口上須有濾塵器,在換氣的小窗上覆以紗網。
應防止灰塵在書籍上聚積,經常用軟抹布、排筆刷來消除灰塵。并把換氣孔道全部敞開,用吸塵器定期清掃房屋。
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對紙的變質起到加速作用,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必須保持書庫內空氣的潔凈。為防止灰塵直接落在文物上,保存時要用玻璃櫥、柜等罩上。
內容出自:陳艷芳,寧夏博物館,《博物館圖書室對紙質文物的保護》;發表在《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