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檔案在保存和利用過程中常會發生老化,具體表現是紙張發黃變脆,強度下降,化學性質變化,壽命縮短。引起紙張老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酸化是紙張老化的主要原因。
現存檔案的紙張大部分含酸,經北京市某檔案館對紙質檔案進行抽樣調查表明,20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的檔案在相對濕度為50%,溫度18°C的庫房保管條件下紙張平均pH值多為6(其中50年代平均pH值為5),紙張酸化現象嚴重。紙張發生酸化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包括內因和外因兩大方面。
內因是指紙張本身帶來的酸,即由造紙生產過程帶來的,如在制漿、漂白、酸性施膠過程中添加或產生的酸。
外因是指由紙張所處的環境因素帶來的酸污染,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書寫、印刷在檔案紙張上的含酸字跡材料給紙張帶來酸;二是環境污染,空氣中的酸性有害氣體及灰塵中的酸性物質被紙張所吸附。如SO2、CO2、H2S等與水作用生成酸;三是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給紙張帶來酸,如霉菌會分泌出有機酸,如草酸、檸檬酸等。實驗證明,發霉的紙張酸性明顯增強。
內因決定紙張的酸度,不同酸度的紙張老化程度不同。據陜西省檔案館對館藏若干種紙張進行檢測,證實了紙張老化的程度是隨著紙張pH值的減小而下降,耐折度的損失百分率隨pH值的減小而上升,其數值表現如下圖:
外因影響內因,據測定紙張在保存二、三十年后pH值可減小1~2個單位,也就是說紙張上氫離子(H+)濃度可增大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鑒于檔案紙張的酸化取決于內因和外因兩大因素,所以我們要從內治和外治兩方面著手,綜合治理紅紙張酸化,延長紙張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