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紙——人的福,書的禍
紙的機械性能歸功于其主要成分——纖維素。這種化合物是一種線性生物聚合物,由許多通過糖苷鍵連接在一起的葡萄糖分子組成。纖維素鏈中的葡萄糖分子越多,紙張的機械性能越好。在歐洲,直到 18 世紀末,纖維素是通過對亞麻織物進行解纖獲得的,而紙張本身是在所謂的繪圖過程。隨著 19 世紀工業化的進展,對紙張的需求增加,19 世紀初發明了第一臺造紙機。大約在 19 世紀中期,亞麻織物被木漿取代。纖維素鏈在亞麻制成的紙很長,這使它很耐用。另一方面,從木漿中獲得的纖維素具有更短的鏈,這意味著用它制作的紙質量較差,Knapik博士解釋說。
為防止墨水在紙張上溢出,需要對紙張進行尺寸調整。最初,使用石膏、糨糊,甚至明膠被用來密封紙在的表面。從 19 世紀中期開始,紙張開始用鋁鉀、明礬粘合,后來又用硫酸鋁粘合,硫酸鋁既便宜又容易獲得。不幸的是,當兩者中的后者解離時,它將大量氫質子釋放到環境中,這反過來加速了纖維素的酸水解過程,縮短了其鏈。他補充說,我們可以說硫酸鋁“切斷”了已經很短的木漿纖維素鏈,并導致紙張更快地酸化變質。
據估計,雅蓋隆大學圖書館 1996 年之前出版的書籍中約有 97% 是用酸性紙印刷的。堿性環境中的紙張施膠,在 90 年代在波蘭非常流行,也多虧了管理員的努力,它成功地阻止了被動銷毀紙張的漸進過程。早在 15 年前,雅蓋隆大學圖書館本身需要脫酸的書籍收藏就達到了近150萬冊。然而,由于缺乏專業機構,管理層無法挽救它們。值得強調的是,紙是最純粹的信息存儲形式,直接閱讀即可,不需要查看器或掃描儀。似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改變。Knapik博士說。因此,了解有效的紙張保存技術是最好不過的!
古籍紙質文物保護新技術
目前,最廣泛使用的古籍保存解決方案是Bookkeeper紙張脫酸技術,它于1980年在美國發明,并被普遍認為是最有效的書籍保存方法。書籍被放置在一個特殊反應器中大約3~4小時,用攜帶氧化鎂的全氟庚烷沖洗,“全氟庚烷蒸發,而氧化鎂去除了造成酸性環境的氫質子,有效地中和了它并清除降解的威脅”,Knapik博士解釋說。最后將這些書真空干燥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