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是對歷史的真實記錄,是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的史料。特別是在一些拓片的原器物因各種原因已經損毀消失的情況下,拓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替代原物的作用,彌補歷史研究的不足。
圖書館作為古籍收藏的主要單位也會藏有拓片,不過拓片的收藏量基本比古籍少,故圖書館多設立古籍部或者古籍特藏部,拓片則歸屬于這個部門。拓片與古籍皆屬于文獻范疇,是記錄知識的載體。
拓片的保存,在庫房條件、溫濕度控制、防蟲防蛀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上與古籍保存相一致。但是,與古籍相比,拓片的規格很不一致。古籍的開本一般在幾十厘米范圍內;而拓片的尺幅,大的可達幾米,小的只有數寸。雖則尺幅數米的拓片可以通過多次折疊變成幾十厘米的規格,但是多次折疊會造成拓片的破損,故需為拓片存放量身定制抽屜式書柜。通過對所藏拓片大小的測量,書柜的寬度可以比照四尺單宣的寬度,設置在80厘米左右;書柜的長度可以訂制幾種規格,如1米、1.2米不等。雖不能滿足全部拓片的尺幅要求,但是大尺幅的拓片可以盡量減少折疊的次數,整幅保存。
圖書館的古籍編目工作開展較早,現多實現了古籍書目的電子檢索。但對于拓片,圖書館則是收藏多、整理少,甚至有些處于塵封狀態。從全國范圍來看,仍有相當數量的圖書館未對館藏碑帖進行整理。故要提高對拓片的重視程度,開展拓片整理編目和揭示工作。
數字化是文獻復制的一種有效方式,利用高清掃描儀器,可將拓片實物變成電子圖像或者電子文本,便于讀者使用。數字化減少了拓片實物的提取次數,從而可減少對拓片實物的損害。而相比于古籍,拓片是原器物的復制品,利用先進的計算機三維成像技術,可以還原器物,意義非凡。
內容摘自:韓秀麗/浙江大學圖書與信息中心,《圖書館拓片保護芻議》中的“圖書館拓片保護”片段;該文發表在《求知導刊》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