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古字畫年代久遠,有些紙質文物由于反復翻閱使用及內在和外在因素的影響,很多紙張出現酸化損壞,如脆化、泛黃、褪色等現象。因此,做好紙質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工作,對古字畫本身的藝術、歷史、技術等信息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古字畫修復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對古字畫的破損處進行修復,二是對酸化的古字畫進行脫酸保護,提升紙張pH值,從而達到修復并延長其壽命的目的。
自從19世紀初,文物修復興起到現在,大家在“修復”這一概念是還存在一些歧義,使得在文物修復中,不同的文物修復師有不同的修復原則與方法,這也就導致在最終的修復結果上存在差異。而“修舊如新”這樣的修復方式,無論是對古字畫,還是對其它紙質文物來說,都勢必造成巨大的損失。
正確的紙質文物修復方式是,先對需要修復的對象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然后對其進行拍照記錄,再制定相應的修復方式,以及修復用料的篩選。
破損的古字畫或其它紙質文物,一般存在蟲蛀、霉菌、缺失、污漬、褪色等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修復方法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需要先將古字畫表面的附著物清除,以恢復“廬山真面”,避免受到有害附著物的持續侵害;第二,補殘,即對缺失部分進行殘缺補全,一般用軟毛筆沾上配好的顏料將修補后的絲絹、紙張染上與畫心周圍接近的顏色,有些畫或字跡還會因為破損的部分斷缺,還需要進行“接筆與全色”的添墨處理。但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修復工作是務必根據歷史的真實性,而不是憑主觀想象去做改動,一般要求復原部分做到與其它部分相仿。
明周嘉胄撰寫的《裝潢志》中,對全色的介紹部分有這么一段話“古畫有殘缺處,用舊墨不仿以筆全之,須乞高手施靈”。“接筆、全色”則屬于修復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響字畫修復的最終效果。
內容參考:王放,北京藝術博物館,《關于字畫修復中“接筆與全色”的一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