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訪談】紅色檔案資源傳承了優秀的中華文化,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蘇州是千年古城,孕育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近日,蘇州市檔案館副館長陳凱接受媒體采訪,分享了如何通過用活用好紅色檔案資源,向普通大眾講好“蘇州故事”,以及作為一名檔案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保護這些紅色資源,讓紅色基因代代傳。
加快蘇州中國絲綢檔案館建設 助力絲綢產業轉型升級
蘇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歷史遺跡眾多,文化遺產豐厚。2017年,蘇州市工商檔案管理中心館藏的“近現代中國蘇州絲綢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不僅填補了蘇州在檔案文獻領域世界遺產的空白,讓中國文獻遺產中的精粹在世界文明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記,也成為檔案部門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地方經濟和文化繁榮興盛的優秀范例。
這幾年,我們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目前,我們也取得了一些最新進展。比如,我們加快了蘇州中國絲綢檔案館建設,已完成主體封頂,即將正式開館。同時,將建成園林式檔案館,爭取加入《蘇州園林名錄》,打造沉浸式交互體驗平臺,讓觀眾親身體驗絲綢制作技藝,并發展絲綢文化旅游。其次,促進絲綢文獻遺產保護,開展絲綢文獻遺產立法調研,開展“館藏珍貴紙質檔案搶救性脫酸保護項目”,對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紙質絲綢檔案開展搶救性保護。此外,我們還助力絲綢產業轉型升級,深化館館合作、館企合作,與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等開展絲綢檔案合作項目,繼續恢復傳承絲綢傳統工藝,開發新產品,發掘和弘揚優秀絲綢技藝。
挖掘館藏資源 向群眾講好“蘇州故事”
蘇州是千年古城,也孕育了豐富的紅色文化。過去,我們蘇州檔案人是紅色檔案的守護者,較好地履行了“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的職責,今后我們更要當好紅色血脈的傳承人和紅色基因的傳播者,更加充分地履行“為民服務”的使命,“用活檔案資源,講好‘蘇州故事’”。
我認為,首先要拓寬征集渠道,不斷豐富紅色檔案資源,為檔案利用打好資源體系基礎。其次,要深入挖掘紅色檔案背后的精神和故事,賦予檔案鮮活深刻的時代內涵。除此之外,作為檔案工作者,我認為一定要走近群眾,因為做好檔案工作的最終落腳點還是“為民服務”,也就是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所以我們要及時回應群眾對檔案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著力提升檔案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教育效果。
比如,我們制作了系列展板、展架送進機關、學校、企業、社區進行巡回展出,讓紅色檔案走出檔案館,走近群眾身邊,方便大家隨時隨地閱讀紅色檔案、聆聽革命故事、接受紅色教育。同時,還依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家在蘇州﹒e路成長”未成年人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精心策劃一系列檔案館主題活動,讓紅色檔案有意義更有意思,吸引廣大黨員群眾,包括未成年人,在與歷史檔案的零距離、沉浸式的接觸中,感受到紅色檔案觸手可及、紅色故事感人至深、紅色血脈綿延不絕。
用活用好紅色檔案資源 讓紅色基因代代傳
目前,在紅色檔案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比如,紅色檔案資源整合程度偏低,紅色檔案資源利用形式不夠生動,以及宣傳渠道不夠廣泛等。尤其是當下各館藏單位普遍存在的紙質檔案嚴重酸化、壽命大幅縮短的問題。我認為,首先要加強摸底調查,在科學安全的條件下,及時有效地開展紙張脫酸工作,并定時做好數據監測;其次,加強科學研究,與高校、科研機構等檔案保護技術相關行業合作,及時了解紙質檔案脫酸新技術,并利用現代化手段,建立檔案資源數據庫,減少紙質檔案進出庫帶來的損害;同時,還可以開展紙張檔案仿真復制,運用在檔案展覽展示工作中,保護紙質檔案原件,減少酸化誘因。
紅色檔案資源傳承了優秀的中華文化,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紅色資源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要用活用好紅色檔案資源,讓紅色檔案從史料中走出來、活起來。同時,加強與文化、影視、文創相結合,開發紅色旅游、紅色影像、紅色文創,打造沉浸式教育體驗;更要轉變傳統的文化宣傳模式,充分利用好互聯網、新媒體,做好紅色文化傳播,提升紅色檔案的感染力。
原標題:讓紅色檔案從史料中走出來 賦予檔案鮮活的時代內涵